股票配资炒 有秦皇汉武之风的曹叡,一念之差竟埋下曹氏覆灭的祸根

发布日期:2025-02-07 22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
股票配资炒 有秦皇汉武之风的曹叡,一念之差竟埋下曹氏覆灭的祸根

引言股票配资炒

魏明帝曹叡在位时间共计十三年,他登基时二十三岁,死时三十六岁。自登基以来,曹叡的表现非同凡响。特别在军事谋略上,堪称天才,即便是像诸葛亮、孙权这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许多年的领袖人物,也未必能胜过他。

曹丕去世前,担心曹叡没有政治经验,便指定司马懿、曹真、陈群几人为辅政大臣,协助他治理国家。没想到曹叡上台后,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教导他。后来魏明帝准备重新整理法律。由于之前的法律条文冗杂,精减条文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。曹叡诏令陈群、刘邵等人修改法律,制定成《新律》十八篇,《州郡令》四十五篇,《尚书官令》《军中令》合计一百八十多篇。

可以说,这是曹叡主持的一项伟大工程,也体现出他对法律的重视。刑法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一块基石,但自汉代以来往往受到轻视,学习商鞅、韩非子的刑名之学,那是被瞧不起、被排斥的。同样,狱吏直接掌握老百姓的生死,这么重要的职位,往往是由不入流的人担任,你看过哪个正人君子、读书人去当狱吏呢?

展开剩余89%

尚书卫觊是有眼光的,他认为国家败坏的原因,就在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。素质不高的原因在于大家觉得这个职位名声很烂,好人都不想去,去的都是坏人。为了改变社会偏见,卫觊建议,设置法律博士。这个提议得到曹叡的认同并付诸实行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以来,法家的恶名总算得到了清洗。

与秦皇、汉武相类似的是,曹叡在个人生活上穷奢极欲,对大兴土木情有独钟。上台伊始,曹叡便开始大造宫殿以及母亲甄氏的陵园。公元232年,曹叡最疼爱的女儿曹淑天亡。他贵为皇帝,少年时丧母,成年后丧女,悲恸欲绝,不顾朝臣们的反对,亲自送女儿的灵柩下葬。这段时间曹叡心情低落,遂从洛阳移驾许昌,重修许昌皇宫,建景福殿、承光殿。

皇帝一旦欣赏起宫殿艺术,对百姓来说绝不是福音。在许昌宫之后,他又兴修规模更大的洛阳宫,这座官殿的主体是昭阳殿、太极殿,并筑一座高达十余丈的总章观。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,四周民夫都被征调,导致农田抛荒,无人耕种。对此,司空陈群上书进谏,指出大兴土木、劳民伤财将令吴、蜀两国有机可乘,会动摇国家根本。

曹叡毕竟是聪明人,但是欲望战胜了理智,他无法克制。陈群是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,说话的分量比他人要重,曹叡虽不能全盘接受,也不得不给他点面子,稍稍压缩了建筑的规模。不过,对于建宫殿,曹叡确实像着魔一般。宫殿建筑始终是曹叡与臣僚之间最大的问题。

在所有大臣中,反对最力者当属少府杨阜。最初杨阜的批评比较温和,只是委婉地说吴、蜀未灭,应该减少建筑工程,厉行节约。曹叡倒是挺客气的,下诏对杨阜的建议表示赞许。然而,说归说,做归做,修宫殿根本停不下来。杨阜豁出去了,写了一道言辞激烈的奏折,准备死谏。不过,曹叡没杀他,反而被他感动了,亲手写了诏书安慰他。

有像杨阜这样刚直不阿的大臣做榜样,其他大臣也纷纷进谏,包括散骑常侍蒋济、中书侍郎王基、尚书孙礼、太史令高堂隆等,主要都是针对大兴土木、劳民伤财的问题。这些进谏作用都不大,曹叡对建筑的热情已是走火入魔,对品质更是精益求精。

在一片反对声中,他又开工兴建九龙殿。命博士马钧设计了一辆司南车,还有一种百戏车。现在看这个当然觉得小儿科,但一千八百年前,绝对是高科技产品。玩艺术本身不是缺点,但耗费国家民力财力让皇帝一人玩艺术,这就很糟了。

抛开这点来看,曹叡治政总体上还行。很多大臣犯颜直谏,甚至言辞激烈,曹叡虽然不一定改正错误,但不会恼羞成怒杀害忠良。这是很难能可贵的。要知道能纳谏的皇帝真的非常少,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一代雄主,有时都恨不得宰了魏征。真正让社稷动摇的,是曹叡对帝国未来的安排。

魏景初二年十二月八日,正是寒冬季节极寒的一天,这天曹叡感到身体不舒服,或许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吧,他病倒了。谁也没想到,他竟然一病不起。更糟糕的是,帝国竟然没有继承者。

尽管此时曹叡只有三十六岁,但他生命的烛火已烧到了尽头。在床榻上,他为身后事忧心忡忡。养子曹芳和曹询年龄都很小,无论是谁继位,都必须要有辅政大臣。太子还没立,辅政大臣的名单先确定了下来。名单上共有五个人,分别是:燕王曹宇,领军将军夏侯献,武卫将军曹爽,屯骑校尉曹肇,骁骑将军秦朗。

辅政大臣名单上有三人是曹氏家族成员,一人是夏侯氏家族成员,夏侯氏与曹氏向来关系非常紧密。这份名单,至少可以保证曹氏的江山不至于落入外姓之手。然而,几天后,情况却急转直下。

事情要从曹叡身边的两个宠臣说起。这两人,一人名唤刘放,一人名唤孙资,官职均为侍中、光禄大夫。曹叡虽是一代明君,但一个人要管国家那么多事,肯定是管不过来的,何况他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建筑艺术上。那些帮皇帝处理政事的人,无形之中就成为人人畏惧的权臣。

刘放、孙资两人凭借他们特殊的地位,长期把持中枢权力,呼风唤雨。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服,特别是曹氏、夏侯氏这样的望族。辅政大臣名单敲定后,曹肇、夏侯献均入选,他们十分看不起刘放、孙资。刘放与孙资这些年在官场上驰骋纵横,没点本事能行吗?两人当下计议,想方设法让皇帝更改辅政大臣的名单,削去曹氏权力。

那么,还有谁能辅政呢?放眼望去,只有一个人最合适——司马懿。不过,这件事真不好办。曹叡是个英明的皇帝,意志不为他人左右,要如何说服他呢?机会总是不期而至。当魏明帝曹叡提拔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并让他担任首席辅政大臣时,曹宇却推辞了。这种推让其实只是一种作秀,向天下人表明我并不贪恋权力。

可是曹宇的失误在于曹叡已经病得很重了,让一个重病病人去揣测你的内心,他可没这个耐心。这是临危受命的时候,是表达责任感、担当力的时候,不是推来推去的时候。皇帝此时把大权交给你,是信任你,你要对这种信任表示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的决心,而不是假意推辞。曹叡被曹宇气吐血了。

曹叡问刘放、孙资:燕王什么意思?对刘放、孙资来说,这真是天赐良机,扳倒那几个曹氏辅政大臣的机会不就在眼前吗?两人答道:燕王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担此重任。谁有能力呢?曹叡问。刘放、孙资本来只想推荐司马懿一人,但此时曹爽正好在皇帝身边。曹爽也在辅政大臣的名单上,总不能当着他的面说他没能力吧。两人指着曹爽说武卫将军就有这个能力。然后又补充还有司马懿,应该把他召回来参与此事。

说到司马懿,曹叡毫不怀疑他的能力。不过,司马懿出征辽东,至今未归,如果不指定大将军人选,自己一死,国家必定会乱掉。眼前只有曹爽,他有这能力吗?曹叡沉思良久,忽然说曹爽能堪大任吗?曹爽扯着嗓门表态臣以死奉社稷!这个回答虽然内容空洞,听起来却义薄云天,让重病缠身的皇帝感动了一把。曹叡决定修改辅政大臣名单,由曹爽、司马懿两人辅佐下一任皇帝。

按理说,曹叡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,只是此时,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智力与判断力。刘放担心皇帝会改主意,便说道陛下最好亲自写下诏书。曹叡欠起身,手足无力,说道我浑身无力,写不了字。刘放干脆爬上龙床,握着皇帝的手,勉强写下诏书。写完后,皇帝已累得不行,躺着休息了。

刘放满心欣喜地把诏书攥在手中,大步流星地走出宫殿,大声宣布:皇帝有诏,燕王曹宇免去官职,不得在宫中逗留。此言一出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曹宇、夏侯献、曹肇、秦朗四人都出乎意料地被除名了,他们面面相觑,一脸惊愕,只是诏令已下,无可挽回,只得洒泪而去。

很快,曹爽被提拔为大将军。然而,明帝曹叡毕竟没有糊涂,他很快就发现,曹爽的才能根本不行,很是懊悔。曹叡想了个办法补救,他把尚书孙礼提拔为大将军长史,协助曹爽。

曹叡的病越来越重,他急切地盼着司马懿赶紧回来。司马懿在曹操在位时出道,在曹丕继任时飞黄腾达,在曹叡执政时独当一面,成为国家柱石。司马懿的成就,就是曹叡的成就,甚至可以说,曹叡是最了解司马懿才华的人。在曹叡登基前,司马懿虽曾参与军事,出谋划策,但其实并没有独立指挥作战的经验。

曹叡让他统领一个战区,主要是怕他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干预政治。司马懿没能在政治上大显身手,却在军事上如鱼得水,很快崛起为魏国最出色的统帅。特别是在曹真、曹休等人死后,司马懿更是一枝独秀,先后出任大将军、太尉,国家之兵权尽操之于手。

当司马懿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时,洛阳城内一片愁云惨雾。奄奄一息的曹叡看到司马懿苍老的身影,眼中不禁闪出光芒,他握着司马懿的手,用尽全身之力艰难地说:我把后事托付给你,你与曹爽共同辅佐少子。这时他还未指定皇位继承人,因为司马懿不在,别人镇不住大局,万一提前宣布,恐怕会惹来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。

新旧权力交接之际,总是最容易动荡之时,别人都不行,只有司马懿能控制住局面。在十几年前,司马懿就是先帝曹丕指定的辅政大臣,这些年来又为国家南征北战,功劳无人可及,只有他能让魏国政权平稳交接。

当着司马懿的面,曹叡把养子齐王曹芳、秦王曹询叫到床边。他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了。接着,他又叫曹芳上前,抱住司马懿的脖。看着皇帝将死,想想他对自己的无限信任,司马懿既悲戚又感动,眼泪不禁哗哗直流。曹叡心愿了结,当天便去世了。只是曹叡万万没有想到,这竟然是曹氏皇族覆灭的开始。

结语

曹叡托孤司马懿、曹爽本是弥留之际好不容易抓住的两根稻草股票配资炒,结果曹爽是身无才能,而司马懿呢是包藏祸心。可能司马懿在一开始也是感念先皇托孤的吧,但随着权势的越来越大,欲望和野心也随之而来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
Powered by 广州杠杆炒股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网络炒股杠杆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